
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陈洪绶(公元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年),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九年卒,享年五十五岁。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浙江绍兴诸暨人。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 href="http://www.youmowan.cn/shiren/16905.html">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忧国忧民,壮怀慷慨。他的绘画特色是: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特立独行的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而他有意识为木刻家起稿的创作方式,吸取了民间木刻和唐宋绘画的优点,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转自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陈洪绶》。陈洪绶目前传世版画有九歌、博古叶子、水浒叶子、张深之正北西厢。
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小名即为莲子(晚号老莲),谱名则为洪绶,一名胥岸,字章侯。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相传陈洪绶四岁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像身拱手而立,栩栩如生,老丈人见了,吓得赶紧下拜,并且长期供奉。九岁父亲去世,随蓝瑛(“浙派三大家”之一)学画花鸟。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自愧在人物写生上力不及洪绶,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曰:“此天授也。”
有一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里见到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像,用十天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高兴。后来他又去临了十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人们都说临得不像,而陈洪绶听了却更高兴。不满二十岁时,祖父与母亲去世,他哥哥一心想鲸吞家产,陈洪绶就将自己的一份拱手相让,离家出走,客居绍兴。
在绍兴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1616年冬,洪绶作《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画《屈子行吟图》一幅,仅用两日完成。天启三年(1623),洪绶妻萧山来氏染病亡故,后继娶杭州韩氏。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但由于目睹政权的腐败,当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他抗命不就。
清代:陈洪绶
若耶溪头鲁太史,乌帽白栏钓秋水。面朋面友生不喜,挥杯劝影破屋底。
磨碣之宫穷鬼止,奴仆隶之得无死。齑粥一杯课儿子,就我移家万山里。
赠我藏书娱暮齿,为我竖义抉精髓。令我老学有端委,吾怀此老五十矣。
我同季老皆老耳。
清代:陈洪绶
酒泉太守老醉翁,养和药囊半疏桐。怵之以死耳边风,自言不死化痴龙。
雪夜月夜呼巴童,倾杯覆碗四五通。刀槊杀声满虚空,蹑屩刺天之危峰。
背负鸱夷无戚容,持螯牛饮眠高松。吾怀此老吾欲从。
清代:陈洪绶
王老卧草间,才子为朋友。才子不得留,霜林泣老叟。
父母之常情,愿子得长寿。乱世之生人,安用期长久。
君担经几函,我负米数斗。云门六寺间,可以老死否。
请观五月间,千人断其首。太史得善终,文名又不朽。
抱腰连手行,慎弗谋诸妇。
清代:陈洪绶
春事尚未始,春山得畅游。有人邀我饮,况在溪东头。
修竹萧萧响,梅花落其洲。倚竹看梅罢,山远竹影稠。
看山野虽旷,何如竹里幽。有酒速劝我,落梅青溪流。
兴趣诚不已,梅花安可留。
清代:陈洪绶
远林非入山,不足以娱老。此山非远林,山灵亦不好。
远林非我来,安得少烦恼。为我山之中,多结一龛草。
推车两小儿,负书一媪老。笔札以资生,就君学幽讨。
所喜老得朋,岂谓身可保。避乱辽海东,此言何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