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抟
陈抟(拼音tuán)(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少时落第
陈抟,抟读作tuán(音同“团”),字图南,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今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人。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妇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五代后唐长兴年中(931年),赴试进士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陈传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道体不离个体变化之用,个体变化之用显现道体的内容,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从隋唐内丹道的流变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这是陈传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陈传将内丹理论系统地建立在对《老》与道家易的阐发上,他以老庄易相发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与王弼及唐人的影响。
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陈传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说法,以《老子》“视之不见”的道、解释《周易》所谓“易”,说: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老子》书中有“道生一”云云,陈传继承《列子》的观点,以“通”与“易”相论释,谓易变为一,是万物形体生成变化的开始,这是从探绩万物之“原”’的意义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无极图》中,这个“原”被概括为“复归于无极”。
宋代:陈抟
不卧库氈,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庆铺地。
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
闲思张良,闷想范蠡,
说甚孟德,休言刘备。
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争如臣向青山顶头,
白云堆裹,展开眉头,
解放肚皮,但一觉睡。
管什玉免东升,红轮西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