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寅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与李煦隔年轮管两淮盐务,凡四次。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皆住曹寅家。曹寅病危时康熙特赐奎宁,并派人星夜兼程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惜药未到,曹寅已卒。 ►的诗文全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頫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頫,特地向曹頫下达指示: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说明他对曹頫“还是出于好意的。
雍正六年(1728年),曹寅嗣子曹頫终因经济亏空、骚扰驿站、转移财产等罪革职抄家,两手空空迁回北京老宅。此后,家族迅速败落。乾隆年间,曹家子孙流散。
藏书之家
清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幼清,一字楝亭,号荔轩、雪樵。祖籍汉军正白旗,世居沈阳。官通政使、江宁织造。因在家门外,种植楝树数株,建一小亭,名为“楝亭”,以为藏书赏画之处。后官由织造兼视两淮盐政。从政之余,以校勘、购书为乐事,往来于书肆间。所藏书宋元版本较多,校勘亦精。曾和朱彝尊来往过密,李文藻称“曝书亭之书,楝亭皆抄有副本”,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等。编撰有家藏书目《楝亭书目》8册16卷,著录图书3287种,抄本、内府刊本甚多,仅“说部类”就有469种。刻《音韵》5种及《楝亭藏书》12种。所校刊的古书甚为精美,如顾景星" href="http://www.youmowan.cn/shiren/15663.html">顾景星《白茅堂全集》,施闰章《学余堂文集》,《诗集》,《全唐诗》900卷等,抄本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等。章学诚说,曹寅刻古书十五种,世称“曹楝亭本”。藏书印有“千山曹氏家藏”、“楝亭曹氏藏书”、“子孙保之”、“平滦世家”等。著有《楝亭诗词抄》、《诗抄别集》、《词抄》、《楝亭图咏》等。
身份矛盾
内务府包衣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人群,曹寅是其典型代表,他的身上充满矛盾。他是汉族,又是旗人;是奴隶,又是官员。就是在官员中他的身份也难以确定,满官认他为汉人,汉官认他为满人。他所担任的职虽是最能捞钱的肥差,却又为正途出身的汉族官员所不齿。他若是像大量内务府人一样,没有什么文化,唯以捞钱为能事倒也罢了,可他同时又是学富五车的人物,是诗人、戏剧家、藏书家、出版家。他不能不为这种身份的不确定、灵魂的无归属而苦恼。曹寅坐轿出门总是低头看书,从不抬头,表面上,他说是为了避免官民向他行礼,实际上与这种矛盾的心态大有关联。他在写给丰润兄长曹鋡的诗中言到:“枣梨欢罄头将雪,身世悲深麦亦秋。人群往往避僚友,就中唯感赋登楼。”很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这种苦闷。他活得风光又凄苦,体面又卑微,他是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他在历史的夹缝中歌吟,他的诗便在沉雄朴厚之中时时带有若隐若显、挥之不去的悲哀。若问曹寅诗歌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就是这种欲说还休的悲凉。在旧文学中,这是一种独特人物发出的独特声音,是瞬间繁华与无常命运合奏的音响,曹寅本人也因此成为独特的典型人物。
参考资料:
1、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清代:曹寅
未央宫中一尺瓦,不知遗恨漳河下。锡花雷布谁作模,鸳央离合无真假。
阿瞒心雄天厌足,平生只欠西陵哭。飞来铜雀亦辜恩,可怜难覆如花肉。
与奸作瓦罪莫辞,与人作砚遭磷淄。粉身何惜鹿卢碎,渴笔恐辱屠沽儿。
隐君正史先救砚,《麟经》独炳丹青传。君不见琼林宝藏无不收,王莽之头斩蛇剑。
清代:曹寅
柳上一蝉鸣不已,柳下回风激流水。老僧扫石待清眠,劝客睡心先睡耳。
我耳初离市朝语,喜听清商变繁徵。九龙会意散烟鬟,传翠扬颦三十里。
讵识尘埃褦襶子,机砧炙热争余滓。面具衣装弄假人,号是裸民应未耻。
张腋无汗颡无泚,前山落日波纯紫。临风叩齿漱寒泉,今夜移船太湖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