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的诗文全集
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上方礼部书》中,明确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的渊博学问和远大抱负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但由于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为宰相,赵鼎等人很快被秦桧排斥出朝廷,并被严加迫害。从此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不但不支持郑樵著《通志》,反而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
遭受打击
绍兴十八年(1148年),郑樵遭受一个又一个厄运的打击,先是胞弟郑槱不幸早亡,继而幼子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死去,就在郑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击时,秦桧又下了一道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这道禁令终于激怒了郑樵,于是他在这一年的冬天,毅然背起又著成的140卷新书,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书献给皇帝,请求皇帝准许他继续著述。然而,由于秦桧的阻挠,尽管郑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时间,依然见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准许他续著的公文。郑樵见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当权者堵死,悲愤不已,但也无可奈何。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学问传给后人,郑樵在回归山林之日起,就把书房搬迁到远离人烟的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开始著述一部远避宋朝国史三百年的史学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愤懑,倾注于《通志》之中。
首次献书
绍兴十九年(1149年),他献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书“诏藏秘府”。从16岁结庐茅山中,到出山献书,计三十余年。其间“十年为经旨之学”,著有《书考》、《诗辨妄》、《春秋考》等,其中《诗辨妄》在诗学界的影响很大,连朱熹也不得不佩服其见识之高明。“三年为礼乐之学”,写出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谥法》、《系声乐府》等。“三年为文字之学”,如《象类书》、《续汗简》、《梵书编》等著述在中国文字学、音韵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六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木之学,为方书之学”。写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著作,如《天文书》、《春秋地名》、《尔雅注》、《诗名物志》、《本草成书》等。“八九年为讨论之学,为图谱之学,为亡书之学”。写出了《求书阙记》、《校仇备略》、《书目正讹》、《图书志》、《集古系地录》等在中国图书目录、校雠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宋代:郑樵
壁间飒飒松涛起,□□□□□冰冽。呼灯始见王右丞,毫毛矜贵逞奇杰。
挥洒冬山书屋图,岩壑幽棂坐高哲。数笔萧瑟天貌寒,不尽枯枝不尽雪。
高崖崛曲形凄肃,驱禽逐兽但松竹。傍有一水白于峰,千顷奔茫日难昱。
绢外似觉风惨激,大江尽断船相逐。室中之人淡如菊,长年手携一卷读。
窗外苍虬恣飞瀑,欲夺造化齐冷燠。天下无几焦孝然,当世宁更有梅福。
苦吟抱膝此何人,乃肯萧条立炼谷。古今书画技总微,贵有嵚崎生眼目。
我闻孙登居北山,隆冬披发以自覆。又闻昔贤暑重裘,六月御车鄙王侯。
二公气岸皆千里,朗月白霜胸际浮。名士逆天天不怒,冬景能暖夏能秋。
千载斯人不可致,我于画间得其意。揆向高飙远远至,笔光墨汁俱吐弃。
但悬此幅清吾心,千岩炎伏曦景炽,布褐推车我不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