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绶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著名学者、藏书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绶去世,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博洽明敏
宋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其父宋皋,曾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等职。宋绶幼时聪明机敏,额有奇骨,深受外祖父杨徽之的器重和宠爱;宋绶的母亲杨氏也知书达礼,经常亲自训导儿子,宋绶因此博通经史百家,所写的文章为时人所推崇。
就读秘阁
咸平三年(1000年),杨徽之去世,遗奏请求录用宋绶补太常寺太祝,获朝廷准许。
景德二年(1005年),宋绶十五岁时,被召到中书省考试,宋真宗喜爱他的文章,升他为大理评事,准他随意到秘阁读书。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绶再参加学士院考试,任集贤院校理,与父宋皋同职。后被赐同进士出身,升大理寺丞。
仕途坎坷
真宗东祭汾阴(今山西万荣县)时,召宋绶同行,与钱易、陈越、刘筠等负责搜集所过之处的方志、风土人物、历史掌故,每停留一地他们就将这些内容上奏真宗。将要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太清宫(今河南鹿邑太清宫)祭祀时,任命宋绶为签书亳州判官事,又进升为左正言、同判太常礼院。很久之后,又任判三司凭由司。曾提建议说:“去年下大赦释放逃犯罪人,但过期没向朝廷报告执行情况的州府多达六十八州。请在各路选派官员专门考核监督执行,规定半个月时必须上报。”于是被脱掉枷锁释放者达三千二百人,免除积欠钱达数百万。
升任知制诰,任吏部流内铨兼史馆修撰、玉清昭应宫判官。累迁至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参与编修《真宗实录》,进升左司郎中,后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最初受朝廷指示读唐史,坚持向三班学者求教,然后谨慎地向宋仁宗讲述。因同修国史,升中书舍人。
天圣七年(1029年),玉清昭应宫因火灾被烧毁,宋绶被免去翰林、侍读两学士的头衔。一年后,又复职翰林学士。国史修成后,宋绶升任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当时刘太后(章献明肃皇后)仍称制,每五日前往承明殿一次,垂帘听政,裁决大事,而仁宗却未曾单独接见臣下。宋绶上奏说:“唐朝先天(712年—713年)年间,唐睿宗做太上皇,每五日上朝一次,处理军国大事,任免三品以下的官吏,裁决各种服苦役的刑罚。现在也应参照先天年间的制度,令群臣在前殿上奏汇报,若不是军国大事,任免官吏之类都可直接听取皇帝的旨意。”奏书上呈后,因违背太后意愿,宋绶被降为龙图阁学士,出京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