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少年才子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程晋芳《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毕竟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 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以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情作结,气界,对这段时期所知怎少,几近空白。在现有史料中,仅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见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入的最早一首诗“观海潮”以及在“移家赋”中提到的有关他父亲在赣榆为官时的只言片语。
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喻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
清代:吴敬梓
行年三十九,悬弧日、酌酒泪同倾。叹故国几年,草荒先垄,寄居百里,烟暗台城。
空消受、徵歌招画舫,赌酒醉旗亭。壮不如人,难求富贵,老之将至,羞梦公卿。
行吟憔悴久,灵氛告、须历吉日将行。拟向洞庭北渚,湘沅南征。
见重华协帝,陈词敷衽,有娀佚女,弭节杨灵。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
清代:吴敬梓
帆帆乍落。见黛色黏天,九峰堪削。铺岸鱼衣如绣,水荭参错。
帆回柁转斜阳里,又依然、江天寥廓。嵌空石厂,诛茅畦町,簇义搀桷。
念客里、风光不恶。又斗茶时候,红莎绿蒻。何日丹炉,锻灶结庐林薄。
终南太华都休问,只思寻深洞岩壑。几行沙鸟,几双社燕,几声风鹤。
清代:吴敬梓
雁膳堆盘,龙修满径,尽堪留客舟旋。才通画刺,便教投辖为欢。
不用玉船琼畟,清谈挥麈最相关。园亭外,鹁鸠唤雨,声出林端。
多少暮云春树,叹别离踪迹,说也凄然。空廊散锦,还看江月重员。
暗水细流曲径,隔篱新涨一溪烟。空凝思,板穚艇系,红药栏边。
清代:吴敬梓
半升铛里乾坤,问谁巧制同丁缓。香浓圣水,光莹伏火,淡烟徐转。
尽日回廊,连宵寒雨,一樽常满。羡奚奴、去后几番沸了,浑不用、挥纨扇。
尽解相如消渴,更添他、杜康沈湎。花阴径窄兰舟,波净相携游遍。
小病初愈,故人重到,乳花浮盏。待餐来温饼,朱衣拭取,验何郎面。
清代:吴敬梓
长廊尘黦,是吾家康乐,旧曾题处。一自旁求岩穴里,争说拔茅连茹。
瘦马黄埃,明驼紫陌,挟策长安去。虎羞龙圣,祇留贻赠诗句。
追忆春草鸣禽,西堂清旷,终日同挥麈。老大转伤漂泊甚,分手北燕南楚。
花雨空祠,江声虚壁,神鬼应呵护。纱笼何日,木兰花正盈树。
清代:吴敬梓
荣露凝脂,看施元、的的脸霞初晕。冷淡幽姿,添他几般丰韵。
盲风乍满篱角,黄雀雨、惊寒雁阵。霜信,怅离披、数枝间阶谁问。
爱赏倾新酝。似佳人绝世,翠眉蓬鬓。呈素质、表腻理,香销灯烬。
今宵月漏浓云,又尽教、绿遮红衬。休愠。待移栽、胆瓶重认。
清代:吴敬梓
梨花寒食春将半。记分袂、溪桥畔。别后顿教春又晚。
长堤杨柳,芳洲芝若,绿遍江南岸。
应劳髯叟将余盼。几月游踪似天远。遥忆瑟居情兴懒。
一帘烟雨,半炉香雾,坐听流莺啭。
清代:吴敬梓
江花红羕。浪花绿涨。过危矶,忆当年、谪仙情况。燕子掠波回,鱼妾随潮长。
但系著、几行横网。
骑鲸悽怆。钓鳌疏放。古之人,古之人、祗今安往。带月卧孤篷,酾酒催三桨。
也博得、十分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