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项圣谟

项圣谟

项圣谟(1597年—1658年),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有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鸣叟、莲塘居士、松涛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醉疯人、烟雨楼边钓鼇客等,浙江嘉兴人。项圣谟自幼精研古代书画名作,曾由秀才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不求仕进,沉心于书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早学文徵明,后追宋人用笔之严谨,兼取元人韵致。项圣谟亦精书法,善赋诗。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历代画家姓氏考》、《墨君题语》。 ►的诗文全集

  由于项圣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十分喜爱书画艺术,经常写字画画。他也曾寄希望于科举仕途。由秀才而荐举到国子监读书,是一名太学生。但是,他的志向却像祖父,更大的兴趣在诗、书、画的学习和创作上。他在三十三岁时所创作的《松涛散仙图卷》的自识中,回忆少年时的情景:“余髫年便喜弄柔翰,先君子责以举子业,日无暇刻,夜必篝灯,着意摹写,昆虫草木,翎毛花竹,无物不备,必至肖形而止。”父亲在世时,他已经是这样的了。父亲死后,他就更无所顾忌地朝着自己志趣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项圣谟最早的作品,是他二十四岁时所创作的《松斋读易图轴》和《山水兰竹册》。仅从艺术技巧来看他这时的创作,虽然在笔墨功夫上,不可避免的有着青年人嫩弱的特点,但已是出手不凡。如果他不是在少年时期狠下过一番苦功夫,长期地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二十四岁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成熟的水平的。二十六岁至二十九岁时所创作的《画圣册》,被当时称之为赏鉴家巨眼、文坛领袖式人物董其昌看到后,大加赞赏。董氏在画册中题跋说:“古人论画,以取物无疑为一合,非十三科全备,未能至此。范宽山水神品,犹借名手为人物,故知兼长之难。项孔彰此册,乃众美毕臻,树石屋宇,皆与宋人血战,就中山水,又兼元人气韵,虽其天骨自合,要亦工力至深,所谓士气、作家俱备。项子京有此文孙,不负好古鉴赏百年食报之胜事矣。”董其昌的评语,除了对项圣谟的绘画艺术评价之外,另指出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指出项圣谟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天分,重要的还是功夫;其二,他祖父的收藏书画,使他能见到古人的名迹,得以临摹学习之便,也帮助了他在艺术创作上得到成功。项圣谟对他的祖父是非常崇敬的,并以此引为自豪,他曾经刻有一方印章叫“天籁阁中文孙”,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见到。

  据《松涛散仙图》卷后项圣谟自己的题跋中说,他曾经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时,“经齐鲁,出长城,历燕山,游妫川,又入长安,凡九阅月”。又有诗写道:“偃息松涛一散仙,葛中挂壁自闲眠,窗前有竹聊医俗,不到长安已十年。”这就是说,他在崇祯元年到“长安”(当时明王朝的都城北京)之前的第十一年,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二十二岁的时候,还到过一次北京。那么,他两次入京是去作什么呢?我们猜想,第一次他可能是到国子监入学读书,而第二次,按他所临的《五牛图》后李日华的题跋“顾孔彰名家子,铦锋伟度,出而宣力国家,为天子绘九章法服,斟酌楷定太常礼器,乃所优为”云云,很可能他这一次到北京是专为皇帝描绘衣服上花纹图案的。按李日华,字君实,号竹嫩,嘉兴人,是项圣谟妻子的伯父,这时正在北京作太仆寺少卿。项圣谟到北京也可能与他有关系。

项圣谟的诗文

题自画大树原文

清代:项圣谟

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