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鼎湖龙驭去无踪,三遣行人意则同。

  凶礼强更为吉礼,裔风终未变华风。

  设令耳预笙镛末,只愿身糜鼎镬中。

  已办滞留期得请,不辞筑馆汴江东。

  这大约写的就是那次要求金主免宴撤乐的事件。作为南宋的使臣,京镗抱定了不辱使命的决心,“只愿身糜鼎镬中”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这是一首写实诗,不事雕琢,铿锵有力。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京镗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到任之后,京镗采取了减免征敛、让利于民、惩治凶犯、加强治安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就形成了蜀地大治的稳定局面。在四川任上,京镗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情以及与友人唱和酬答之作。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反映巴蜀景物、乡土民风的作品。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到了宋代,经济贸易日益繁盛,城市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据记载几乎每个月都有季节性的专业市场,它们是:一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市民们择日赶赴各种市场,采购、赏玩、游乐、宴集……展现出五光十色的民俗风情。在京镗的词作中,有不少描写市井风情的篇什。如《绛都春》写元夕灯市:“正锦里元夕,轻寒时候。十里轮蹄,万户帘帷香风透。火城灯市争辉照。”《汉宫春》也写灯市:“暖律初回。又烧灯市井,卖酒楼台。谁将星移万点,月满千街。”《木兰花慢》写重九药市,万家欢乐的情景:“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洞仙歌》也写药市,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欢愉之情:“三年锦里,见重阳药市。车马喧阗管弦沸。,)“痴儿官事了,乐与民同,况值高秋好天气。”其中《雨中花》云:

  玉局祠前,铜壶阁畔,锦城药市争奇。正紫萸缀席,黄菊浮卮。

  巷陌联镳并辔,楼台吹竹弹丝。登高望远,一年好景,九日佳期。

  自怜行客,犹对佳宾,留连岂是贪痴。谁会得、心驰北阙,兴哥东篱。

  惜别未催鹚首,追欢且醉蛾眉。明 年此会.他乡今日,总是相思。

京镗的诗文

木兰花慢(重九)原文

宋代:京镗

算秋来景物,皆胜赏、况重阳。正露冷欲霜,烟轻不雨,玉宇开张。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
婆娑老子兴难忘。聊复与平章。也随分登高,茱萸缀席,菊蕊浮觞。明年未知谁健,笑杜陵、底事独凄凉。不道频开笑口,年年落帽何妨。

满江红(次卢漕高秋长短句 并呈都大)原文

宋代:京镗

才近重阳,喜风露、酝成爽气。应料有、悲秋情绪,淡妆慵试。黄菊篱边开遍否,紫鸿塞外归来未。但倚阑、高处望长空,无穷意。
名利鼎,从渠沸。穷达路,非人致。又何须咄咄,向空书字。西风正好狂吹帽,庾尘那解关吾事。纵嬉游、也不学山翁,如泥醉。

满江红 壬子年成都七夕原文

宋代:京镗

雨洗新秋,遣凉意、驱除残暑。还又是、天孙河鼓,一番相遇。

银汉桥成乌鹊喜,金奁丝巧蜘蛛吐。见几多、结彩拜楼前,穿针女。

舟楫具,将归去。尊俎胜,休匆遽。被西川七夕,四回留住。

此地关心能几辈,他年会面知何处。更倚阑、豪饮莫辞频,歌金缕。

满江红(中秋邀茶漕二使者 不见月)原文

宋代:京镗

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谁料得、狂风作崇,浮云为孽。孤负阑干凝望眼,不教宝鉴悬银阙。但筵前、依旧舞腰斜,歌喉咽。
阴与霁,圆并缺。难指准,休分别。况赏心乐事,从来磨折。常把一尊陪笑语,也胜虚度佳时节。怪坡仙、底事太愁生,惊华发。

念奴娇(上已日游北湖)原文

宋代:京镗

锦城城北,有平湖、仿佛西湖西畔。载酒郊_修禊事,雅称兰舟同泛。麦垅黄轻,桤林绿重,莫厌春光晚。棹歌声发,飞来鸥鹭惊散。
好是水涨弥漫,山围周匝,不尽青青岸。除却钱塘门外见,只说此间奇观。句引游人,追陪佳客,三载成留恋。古今陈迹,从教分付弦管。

定风波(次杨茶使七夕韵)原文

宋代:京镗

何必穿针上彩楼。剖瓜插竹诉穷愁。闻道天孙相会处,银汉无津,不待泛兰舟。
动是隔年寻素约,何似,每逢清梦且嬉游。但得举杯开笑口,对月临风,总胜鹊桥秋。

满江红 其一 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原文

宋代:京镗

乘兴西来,问谁是、平生相识。算惟有、瑶台明月,照人如昔。

万里清凉银世界,放教千丈冰轮出。便招邀、我辈上层楼,横孤笛。

阴晴事,人难必。欢乐处,天常惜。幸星稀河澹,云收风息。

更著两贤陪胜赏,此身如与尘寰隔。笑谪仙、对影足成三,空孤寂。

好事近(同茶漕二使者登大慈寺楼 次前韵)原文

宋代:京镗

杰阁耸层霄,几度晓风残月。同是鹓行旧侣,慰十年离别。
一杯相属莫留残,试倚阑干说。趁取簪花绿鬓,未骎骎如雪。

洞仙歌(次王漕邀赏海棠韵)原文

宋代:京镗

东皇著意,妙出妆春手。点缀名花胜於绣。向鱼凫国里,琴鹤堂前,仍共赏,蜀锦堆红炫昼。
妖娆真绝艳,尽是天然,莫恨无香欠檀口。幸今年风雨,不苦摧残,还肯为、游人再三留否。算魏紫姚黄号花王,若定价收名,未应居右。

漳河疑冢原文

宋代:京镗

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
不知三马同槽梦,曾为儿童远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