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裴休

裴休

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宣武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晚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咸通五年(86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其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的诗文全集

  大中十四年(859年)八月,以原职调任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后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江陵尹、御史大夫,充任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荆南节度使)。

  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初年,裴休入朝担任户部尚书,累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

古稀谢世
  咸通五年(864年),裴休逝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太尉。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

2、《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3、《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

主要成就

政治

漕运改革
  自唐文宗大和(827年—835年)年间以来,每年运江淮米不过四十万斛,沿途吏卒侵盗,以及沉没,运达渭仓(今陕西潼关北)的还不到二十万斛。至唐宣宗大中(847年—860年)年间,漕吏徇私现象严重,唐代中期时刘晏改革所立的漕运法已经被毁殆尽。大中五年(851年),裴休被任命为盐铁转运使。

  裴休在总结刘晏之成功经验与王播(唐宪宗时诸道盐铁转运使)之失败经验的基础上,不以漕运额作为激励指标,他更加注重对漕运官吏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他采取三个措施治理漕吏:

  一、对漕运僚佐与州县官吏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通过不同的漕运执法责任实现对不同类型漕吏的激励。

  二、将每年的漕运佣金全部划归吏民,这也解决了吏民最为关注的“利”的问题。

  三、将此次的改革方案具体化,立漕法十条,以法制的方式将能动激励措施固定为漕运法的激励内容。

  裴休的措施准确抓住了漕吏徇私的激励失灵动因,获得较好的制度效果。其在任三年,每年顺利转漕租粟至渭仓一百二十万斛,“无合升沉弃”。

整顿茶税
  裴休任盐铁使时,各藩镇设置邸阁(官府所设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储存茶叶待价出售,以此获利。而对商人的其他货物,则额外强征赋税,严重损害客商、行人的利益。裴休根据时势,建议:“允许各镇储茶,但不可擅自对商人收税。”又建议将开发“山泽宝冶”的权力也收归盐铁使所有。

书法

裴休的诗文

题泐潭原文

唐代:裴休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
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

赠黄蘖山僧希运原文

唐代:裴休

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