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休
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宣武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晚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咸通五年(86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其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的诗文全集
击碎赝盎
裴休喜爱珍宝古玩。他掌理纶诰(皇帝的诏令文告)时,一位表亲被调为曲阜邑宰。当地农民在开垦荒地时,挖出一件古盎。此盎的容积大约三斗,短脖鸟足,圆口方耳,古朴笨重。将上面的泥土洗净以后,在盎的腰部隐约显现出九个古篆字,曲阜县令也不认识。兖州有个书生姓鲁,能用八体写字。县令将这个书生找来,拿出盎让他辨认。他说:“这是大篆,不是现今通行的字体,我曾经学过。这九个字是齐桓公会盟于葵丘时铸造的。”邑宰对他说的话感到很惊奇,等到拿来篆体字的书籍来对照检验,觉得字迹的笔画相似。邑宰将盎送到裴休家里。裴休认为这是春秋时的器物,非常珍爱,视同国宝。他在工作之余,特意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此盎之后便被人们称为京城里的至宝。
后来,裴休主管贡举,以为学生要求观赏他收藏的盎。一天,裴休摆下酒宴,请学生、弟子到家中聚会,将盎拿出来,摆在院子,大家围着鉴赏。只有中书舍人刘蜕认为,这不是春秋时的器物,而是近代伪造的赝品。裴休不悦,向他询问原因。刘蜕说:“我自幼学习《左氏春秋》,书中记载齐桓公九次召集诸侯,树立威信,奠定霸主地位。葵丘之盟是第八次。又据《礼经》记载,诸侯在五月下葬,等结成同盟的诸侯到了,就开始进行埋葬,然后举行拜祭,拜祭以后是早、晚哭丧,哭丧以后确定谥号。然而葵丘会盟确是齐桓公生前的事情,但那时他还没有得到谥号,所以这是一件近代伪造的赝品。”裴休这才恍然大悟,命令人把盎打碎,然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与法海
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后成为金山寺的一代祖师。
参考资料:
1、《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人物生平
好学不倦
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为浙东观察使裴肃的次子。他为人正直,有坚定的操守。他童年时,与兄弟一同在济源的别馆学习。裴休常年不出馆门,早上讲解经籍,晚上学习诗赋。
谏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