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亨

李亨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唐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将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 ►的诗文全集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首倡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出身于飞龙军系统的太子贴身宦官李辅国乃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记载是为尊者讳,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唐前期历次宫廷政变都要煞费苦心地攻占玄武门才能取得成功的话,此番君臣已离宫禁,僻处野外荒郊,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一场政变,已可稳操胜券。

  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

  偏又凑巧,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陈诉无食,并请示归途。正在这个时候,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把他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宰相魏方进出面斥责众人,也被一刀砍死。同时闻讯而出的另一位宰相韦见素,被击伤头部,军中有人大叫“勿伤韦相公”,韦见素才侥幸免于祸患。张小敬的飞箭和军中的高喊,提示人们明白,这次兵变事前已做了周密谋划,并确定了明确的攻击目标。不过,杀死杨国忠父子,事变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威力。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见禁军要挟自己杀死杨贵妃,感到了事态严重,便倚仗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很久未发一言,神情有些悲怆。他认为:“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的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玄宗见已无法挽回,无奈之中命高力士传谕,赐贵妃死,同时与她诀别,愿她“善处转生”,贵妃也挥泪揖别,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就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死后,尚陈尸于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李亨的诗文

靖节祠堂原文

宋代:李亨伯

道出古柴桑,渊明祠有堂。春逢杨柳绿,秋及菊花黄。

有酒尊居右,无弦琴在床。清名百世下,庐岳共存亡。

梦丹书原文

唐代:李亨

厥不云乎,惟其惟时。上天所保,福禄不亏。

罗浮山 其二原文

明代:李亨

危峰削壁郁岧峣,贝阕珠宫隐泬寥。月映梅花来素女,风鸣松桧奏仙韶。

高吟只恐惊银汉,扶醉还能度铁桥。闻道蟠桃今已熟,定应青鸟远相招。

罗浮山 其一原文

明代:李亨

十二芙蓉天作开,烟霞净裹翠成堆。鹿衔花向林边过,龙带云从树杪来。

最爱壶中开日月,何须海上访蓬莱。翛然自觉清毛骨,直欲凌风溯上台。

桃源洞原文

明代:李亨

流水桃花出洞香,通津不用问渔郎。采芝昔有秦人隐,歌凤今无楚客狂。

鹤舞霓裳供逸兴,鹿衔山果荐仙觞。也知此地堪游乐,刘阮何须到异乡。

游罗浮原文

明代:李亨

二山合璧耸层霄,此日登临眼界饶。树色苍茫如罨画,泉声清亮似鸣韶。

麻姑峰外琼为馆,织女河边铁作桥。未服神丹蜕凡骨,此生尘虑已都销。

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 章八句原文

唐代:李亨

玉殿肃肃,灵芝煌煌。重英发秀,连叶分房。
宗庙之福,垂其耿光。(此章缺二句)
元气产芝,明神合德。紫微间采,白蕣呈色。
载启瑞图,庶符皇极。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幸生芳本,当我扆旒。效此灵质,贲其王猷。
神惟不爱,道亦无求。端拱思惟,永荷天休。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原文

唐代:李亨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