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 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县。)。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的诗文全集
后世纪念
陈元光祖祠:位于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又名将军祠。唐代大将陈元光后裔所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现存正殿五间,大式硬山灰瓦顶。殿内支柱,有厢房等建筑十四间,硬山灰瓦顶,保存较完好。
陈元光广场 :固始县政府于2004年5月在县城中心地带建成陈元光广场投入使用,广场以固始后裔“开漳圣王”陈元光命名,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6年9月,由固始县姊妹县云霄县捐赠的陈元光雕像落成;其高7.11米,长5.55米,宽2.55米,总重35吨,用石123块,现已成为广场标志性建筑。
现今漳州市浦南乡有一座陈元光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保护文物。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海内外陈氏宗亲前往寻根问祖者不计其数。
据统计,漳州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登记在册有251座,而“开漳圣王”庙宇在台湾则达360多座。海内外“开漳圣王”2000多万信众中,台湾信众近500万人,近80座宫庙成立了“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
每年十一月初五,闽南隆冬时节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均集于芗城浦南镇石鼓山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缅怀先贤的伟绩和功德。
人物评价
总评
唐初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入闽,并对漳潮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直接影响这个地区,也间接地影响到后代对台湾省的开发。应该指出,由于陈元光本人的组织才能和实际上的领导地位,他在这一开发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历朝封赠褒扬
唐先天元年(712年),敕赠“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开元四年(716年),又敕赠“颍川侯”。
唐开元四年(716年),在陈元光殉职后第五年,州县治迁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唐玄宗皇帝追赠陈元光为“颍川侯”,并下诏书在州治敕建奉祀陈元光庙宇,且赐乐器、祭器,建“盛德世祀”牌坊以表之。
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北迁龙溪(今漳州市区),奉敕改葬陈元光于州治之北的松州堡高坡上(今芗城区浦南镇),遂又立庙于石鼓山下(世称松州庙)。
唐代:陈元光
雪尽青山昏,师旋赤眉至。皇天监有光,边帅却非义。
六月张貔貅,万弓发羊豕。海岳皆效灵,苗民悉循纪。
卷舒如祥云,进止若时雨。薄暮天为阴,衔枚肃我旅。
一火空巢窝,群凶相籍死。《采芑》歌言旋,记此非黩武。
唐代:陈元光
河北推儒雅,嵩高降岳神。明径通桂掖,飞幰渡荆津。
明快宜朝美,疏通亦我怜。怒同雷电厉,喜沛雨霖恩。
乔木家声旧,严轺帝命新。心交今管鲍,筹运访张陈。
是日登高节,伊谁送酒频。江州华胄使,携榼再慇勤。
唐代:陈元光
羲和停火轮,霢霂深民福。年康收篚文,庭寔陈秋穫。
土产若未腴,勤绥功则博。九五垂衣裳,千万监忠朴。
铜虎谨深悬,木铎今始作。诰敕常佩吟,酒色难湎惑。
愿皇钦福多,锡民无灾瘼。载答圣皇恩,转轮赴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