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送宇文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常建

原文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诗人从岸上和水中两个角度,写出江北春景之美:杨柳毵毵,日丽风和,花柳相映,汉水澄清,微风习习,树叶轻扬。诗人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春景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露出此时此刻分别的难堪之情。同时也点出送别地点、季节和环境,彼有特色。两句写出花、垂杨、水、风、林五种景物,由于组合巧妙,并无堆砌之嫌。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为下文离别愁情失落气息作铺垫。

  第三句“即今江北还如此”,用“如此”收结前两句中的景物和心情,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似黯然失色,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更强烈的感觉,透露出诗人怨别愁怀的感伤。用一“还”字,临别的伤感,更见沉重。第四句“愁杀江南离别情”再进一步,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美,离别之情将更使远行人愁杀,加深沉重的别情。一句实写,一句虚写,将送别双方各限天涯的离情,互相思念的愁苦,触目伤怀,作了深刻的表露。

  全诗以淡彩绘景,以重笔写情,结尾点题,天然朴实,率直真诚,毫无妆束之态。以情景交融之妙笔,实虚转化,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愁杀苦闷。

参考资料:

1、张学文.历代送别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04月第1版:51

2、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02-10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鲜花似锦映垂杨,汉水澄澈碧波漾;春风微微林中吹,一花轻盈吐芬芳。
现在面对江北景,尚且如此心怏怏;去到江南景更美,离情更使魂魄丧。注释
宇文六:诗人朋友,生平事迹不详。
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一枝:指一枝花。
即今:当今,现在。
还:尚且。
愁杀:亦作“ 愁煞 ”。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常建生平简介_常建个人成就_常建轶事典故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猜您喜欢

江南曲原文

宋代:宋无

遥天碧荡荡,远草绿愔愔。
并作相思海,春来一样深。

望江南 其一原文

清代:沈尹默

无限事,欢少恨偏多。都说销愁唯有酒,却看酒尽奈愁何。

莫若且高歌。

题李草亭画寒江送别图原文

清代:黄之隽

长江风定水无波,岁晚天寒客又过。一度送行传一画,人生那厌别离多。

同明卿子与送别于鳞元美席上得天字原文

明代:宗臣

春色何堪问,开尊是别筵。中原送二子,北斗散高天。

蓟日愁难缓,吴歌泪与传。千山分马首,那忍遂扬鞭。

金阊送别图原文

明代:唐寅

金阊杨柳麦尘丝,又送吾儿上路岐。
若到长安见知己,为言贫甚转工诗。

题周伯宁江山送别图原文

明代:吴云

江山天共远,无限别离情。
人去长亭在,空余落雁声。

黄广文城外送别原文

明代:吴与弼

迢递步暑来,高情重为别。匆匆话莫穷,努力男儿节。

送别太史李侍郎先生原文

明代:吴宣

抗揖出内阁,拂衣离九重。江湖动星象,风雨蛰云龙。

梦远暮天阔,调高秋意浓。老怀閒不了,灯火彻晨钟。

忆江南 四首 其一原文

清代:吴绡

江南忆,风暖换春衣。如画楼台花夹路,香街人醉玉骢肥。

年少踏青归。

忆江南 其二原文

清代:吴绡

江南忆,女伴采莲期。水似玻璃人似玉,薄妆偏趁晚凉时。

兰桨日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