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渡湘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杜审言

原文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注释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京国:指长安。

杜审言生平简介_杜审言个人成就_杜审言轶事典故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猜您喜欢

次韵和侯晔华先生题画花鸟诗四首 其四原文

近现代:吴圣和

冷艳疏香各有姿,本来松柏岁寒知。方今世乱兵荒日,白鹤高飞故故迟。

次韵和侯晔华先生题画花鸟诗四首 其三原文

近现代:吴圣和

劫后申江去复来,中原遍地有鸿哀。迷途不远早应觉,不染人间半点埃。

次韵和侯晔华先生题画花鸟诗四首 其一原文

近现代:吴圣和

草色青青柳色新,天然粉本写来真。玉堂富贵花开遍,燕语莺啼总是春。

次韵和侯晔华先生题画花鸟诗四首 其二原文

近现代:吴圣和

两两文禽傍水边,田田荷叶叠青钱。回黄转绿丹青手,腕底遍开五色莲。

题屿公所画湘江万竹图原文

明代:乌斯道

遥望东南万竹林,连冈度坂玉萧森。满天风雨湘云冷,落日鱼龙楚泽深。

翠袖倚时人去远,黄头歌罢思难禁。老禅挥洒缘何事,勾引新诗作凤吟。

将赴石龙北流道中有作原文

明代:乌斯道

局促违清事,艰难到白头。一身浑是病,两月未离舟。

暮雨听南鸟,晴岚溯北流。到官期报国,宁敢动乡愁。

湘江曲原文

清代:魏瀚

雨带寒烟锁画桥,湘江日暮荡兰桡。平潮一夜添新涨,十里东风五里潮。

题三韩沙门玉田花鸟图原文

元代:危素

画史幽居得物情,毫端春色可怜生。高僧已是禅心定,花鸟逢人更不惊。

送谢梦叟昆仲之湘江原文

宋代:王庭圭

蜡屐访穷巷,脂车戴晓星。哦诗添些语,望岳插清冥。

烽火连蛮徼,楼船壮洞庭。潇湘多夜雨,羡尔对床听。

予游象山台既有班班花鸟之句朗司厅适见之以为诮己也因再咏以释其

明代:苏仲

象台老守亦悠哉,问水寻山日几回。一道涧泉烟锁断,白云庵底有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