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先秦:李斯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 一作:太山)
(43)“瓮”,音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米打水。“缶”,音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击打,拍打。“髀”,音bì,大腿。“搏髀”,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
(44)“《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昭》”,通“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昭,一作‘韶’。”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45)“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46)“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47)“却”,推却,拒绝。
(48)“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0)“业”,从业,从事,事奉。
(51)“赍”(jī)送,送给。这句是说,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
(52)“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减少该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
(53)“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参考资料:

1、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 43 谏逐客书

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李斯立

李斯立,舒州东山灵仙观道士。尝从苏轼游,享年逾八十。事见《舆地纪胜》卷四六《淮南西路·安庆府》。

猜您喜欢

小秦王 蔷薇原文

清代:吴沄

粉墙高处遍蔷薇。烂漫红英映夕晖。月下朦胧疑覆锦,赚郎收拾刺郎衣。

答杨卫玉论秦王雄才原文

清代:吴妍因

位缘娠腹窃,基藉世家开。作圣凭多暴,贪天肆独裁。

祖龙空自喜,秦鹿实堪哀。鱼臭沙丘道,雄才安在哉。

次韵李宜仲见怀朱崖夜郎二逐客原文

宋代:王庭圭

不因贵贱识交情,此段当令后辈倾。三友一龙吾作尾,同时四海孰为兄。

殊方少客通南北,厚禄无书访死生。万里归期应可指,九衢先听卖钗声。

读余忠宣公文集原文

明代:王汝玉

中原日落秋尘黄,西望烽火连荆襄。雄藩宿将尽惊遁,书生复见张睢阳。

孤军坚壁大江上,誓欲保障东南疆。羽书四入丞相府,援兵不出吁可伤。

神州陆沈大势去,夫谁击楫江中央。七年大小数百战,士卒感发疲复张。

食殚力竭城遂陷,麾下禆将无生降。嗟公竟作厉鬼死,全家义徇为国殇。

至今遗文落人世,直与日月争辉光。伊余再拜获披诵,徒抆血泪沾衣裳。

九原精爽应可作,愿歌大招荐椒浆。

小秦王 其二 归燕原文

清代:王策

去向潇湘路若何。乱云如墨水如罗。痴心识著江南好,只道朱门世上多。

小秦王 其一 归燕原文

清代:王策

补垒衔泥记旧家。空梁惜别语周遮。小楼人倚斜阳里,未掩轻寒六扇纱。

秦国太夫人挽辞二首原文

宋代:苏颂

象服朝仪贵,封君国壤陪。
从夫乘五马,见子蹑三台。
静树终难止,东波遂不回。
棘栾吾相慕,行道有馀哀。

秦国夫人挽辞二首原文

宋代:苏颂

母仪兼妇德,训子复宜家。
旧宅邻三徙,新恩副六珈。
累茵荣养久,八秩享年遐。
宗族称贤行,诜诜福未涯。

秦国夫人挽辞二首原文

宋代:苏颂

大国膺朝宠,枢庭慰母慈。
生为命妇首,殓用贵臣仪。
铃绋传哀阕,金犀卷赞祠。
攀车泣公辅,行路共齎咨。

秦国太夫人挽辞二首原文

宋代:苏颂

上宰隆恩礼,中闱集宠光。
膳兰金鼎味,衣彩衮龙章。
不见文轩驾,遄惊葆挽锵。
宸慈均怆卹,临宴辍清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