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常建

原文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常建生平简介_常建个人成就_常建轶事典故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猜您喜欢

嘉年华会和平仙子之表演戏志以诗原文

清代:吴妍因

嵯峨冠冕贝编排,绰约衣裳霓剪裁。天上虬螭纡法驾,云中箫鼓会瑶台。

九华宝座双珠并,万众欢颜一夕开。若果和平招可致,群仙何惜踏歌来。

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原文

清代:吴妍因

江山争取作京畿,歌哭于斯忍弃离。燕啄王孙家半破,灯昏春殿祚全移。

孤身原只留孤冢,八股终难禦八旗。民族几曾蒙福利,英雄空自运机宜。

西域种羊皮书褥歌寄李仲羽原文

元代:吴莱

波斯谷中神夜语,波斯牧羊俱杂虏。当道剚刀羊可食,土城留种羊胫骨。

四围筑垣闻杵声,羊子还从胫骨生。青草丛抽脐未断,马蹄踣铁绕垣行。

羊子跳踉却在草,鼠王如拳不同老。饫肉筵开塞馔肥,裁皮褥作书林宝。

南州侠客遇西人,昔得手褥今无伦。君不见冰蚕之锦欲盈尺,康洽年来贫不贫。

送陈郎中子鲁再使西域原文

明代:王直

翩翩旌旆出皇州,瀚海昆仑是昔游。
塞外风云随使节,天涯霜雪敝征裘。
还家不论千金橐,佩印须为万里侯。
想见蕃夷归圣德,自西河水亦东流。

和平甫原文

宋代:王洋

八节滩头老醉吟,年来愁也不胜禁。
须知到处难忘酒,有意来时且抱琴。
欲与君游忘世虑,若非吾事莫关心。
相期早晚尘缘外,共访毗耶听梵音。

王汉衢明府自题抚琴图云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盖唐人抚琴句也为赋

清代:陶澍

治国如张琴,此中有精理。安弦操缦间,不偏而不倚。

中声本在心,其妙应以指。先生操元音,志山复志水。

一弹再弹时,半松半篁里。能令劳者息,能令疲者起。

人言先生琴,古调非今比。先生曰不然,人心尽如此。

但令心和平,道也通乎技。云山高峨峨,烟树清瀰瀰。

何当鼓天风,一洗筝琵耳。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原文

近代:刘逸生

踏破长城迫旧京,汹汹狂寇势吞鲸。全民奋起从兹始,响彻芦沟第一声。

平型战罢战台庄,双剑龙飞士马昂。四亿同仇坚铁壁,锋摧顽敌胆先降。

白山黑水伤沦落,挺战孤军雪满鞍。壮气已吞辽海日,将星如炬朔云寒。

万马中原遍鼓烽,残阳撩乱战旗红。民心不死天难死,处处高歌易水风。

尸填城阙血填江,痛史金陵踞虎狼。东北儿皇南傀儡,万人冢上鬼成伥。

一波才动万波随,欧陆西洋尽鼓鼙。回首东涛看毒日,更从劫火识狂痴。

百战功成祸首擒,人间正气亦天心。国魂铸就煌煌训,一寸山河一寸金。

荐罢轩辕吊国殇,黄河春暖黑山长。百年一页沧桑史,生死恩仇岂可忘。

秋日杂咏二十三首 其二十三 咏边塞原文

明代:孙承恩

穷边秋气早,六月飞霜华。胡儿弓力强,马蹄蹴风沙。

黄云连白草,极目天无涯。孤城控险阨,令严寂不哗。

凄风传画角,落日悲鸣笳。征人于此际,谁不动思家。

读大唐西域记十三首 其八原文

明代:释函是

屈屈吒播陀,三峰挺绝崿。尊者迦叶波,受嘱于中托。

捧持金缕衣,敬候慈氏作。三会法已周,憍慢当谁药。

登高一弹指,山开见无学。授衣仍致辞,先后无二觉。

乔木映丹厓,白云迷归鹤。灵鹫尚俨然,岁岁花荣落。

读大唐西域记十三首 其九原文

明代:释函是

帝释窟之东,渐教昧随机。三净安得常,仰见群雁飞。

诒言众食乏,应声投身遗。悲感动见闻,执情终以移。

人岂不如鸟,圣化良有时。至今窣堵坡,照耀同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