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述怀 / 出关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魏徵

原文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感:念。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
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参考资料:

1、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

2、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

赏析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

2、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

创作背景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徵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魏征作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魏徵生平简介_魏徵个人成就_魏徵轶事典故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猜您喜欢

臣得请致政赴阙谢恩脩觐礼成回归西洛感恩恋圣情激于中谨成五言十

宋代:文彦博

遭时方筮仕,涉道未逢源。四纪叨荣禄,三朝忝圣恩。

华颠固一节,厚载托孤根。得谢缘矜老,求全愧达尊。

懋官非尚德,进秩玷维垣。海纳推涵育,天容示保存。

赐筵临黼座,别旨釂金樽。献替刍词拙,详延玉色温。

云章训深厚,日接宠便藩。穆穆辞宸扆,迟迟去国门。

恋深惟有涕,感极却无言。誓竭忠勤志,书绅戒子孙。

寓庐抒怀六首选一原文

近代:涂世恩

莫问中原事,忧时鬓欲斑。旌旗思父老,骨肉滞关山。

战伐夷歌起,流离大道艰。濡毫咏诸将,静听唱刀环。

贺新凉 其庸诗人携谒吴梅村墓 墓为君新考定核实重建者 颇为壮观

近代:钱仲联

诗派尊初祖。数曼殊、南侵年代,梅村独步。姹紫嫣红归把笔,睥睨渔洋旗鼓。

彼一逝、早如飞羽。东涧曝书差挹拍,问他家,高下谁龙虎?

轮此老,自千古。

娄东家巷吴东旅。诉衷情、淮南鸡犬,不随仙去。遗冢堂堂斜照外,今有冯唐频顾。

把当日、丰碑重树。我客吴趋同拜谒,仰光芒、石壁山前路。

伟业在,伟如许。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园居即事抒怀原文

清代:孙致弥

朱弦寥落赏音微,尊酒论心静掩扉。遮莫文章供齿颊,底须愁病减腰围。

駃騠七日堪千里,大鸟三年始一飞。醉拂吴钩谈转剧,主人忘送客忘归。

春日抒怀原文

近代:孙肇圻

小隐淞滨避俗喧,曾经沧海早还辕。客稀懒扫陶潜径,地僻欣留庾信园。

惯见输赢淆黑白,未闻疾苦问黎元。焚琴煮鹤寻常事,伏枥年年不算冤。

被谤获雪感恩难言聊赋二首用当出涕 其二原文

明代:孙继皋

自从束发滥朝簪,细数君恩一一深。微服颇冯三献玉,空囊肯爱四知金。

箧书贝锦诚何意,白日青天是此心。元老只今怜国士,云霄北望涕难禁。

九仙山十二景步明代诗人张士宾原韵原文

清代:苏履吉

一朵奇花带笑拈,何年移种此山岩?至今犹见空中色,自是西来玉骨纤。

重九抒怀原文

近代:宋辅仁

血洒平芜扑鼻腥,五州转战走雷霆。思兄作客三千里,愧我虚生五十龄。

远道遗鱼时断续,闲门了鸟日东丁。苍茫秋色萧森气,四望高歌两眼青。

赵侯保民惠政纪实诗 纪百姓感恩十五原文

宋代:邵君美

花欢柳喜劝耕夫,綵帜如云拥轿前。万口一辞何以祝,福王坐处有青毡。

董感恩道卿自兰溪来访致枫山章公手书诗以谢之原文

明代:邵宝

枫山老矣兰溪上,犹为人间抱隐忧。萸菊年年彭泽酒,江湖处处范公楼。

眼看仪羽翔天表,心送狂澜到海头。再见未能徒怅怅,道卿十日定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