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的诗文全集
乾隆摸了摸胡子,心里说:你个刘罗锅,这么点事你还想难我呀!就说:“一丈五,差不离。”
“那清河呢?”刘墉又问。
“清河吗?”乾隆又摸了摸胡子,“丈把深吧!”
“这么说,是清河深呢还是沙河深?”
“当然沙河深。”
“真的?”
“当然是真的!”乾隆想:你刘罗锅鬼主意多,想糊弄我?我不上你的当。他捻着胡须,洋洋得意地靠在御椅上。
刘墉看了看正在兴头上的乾隆,转身叫过一个太监说:“你快回城传圣旨:杀和珅!”
“这……这……”太监吓了一跳,“这陛下让杀吗?”
“你刚才没听陛下说‘杀和珅’吗?你只管去好了,有事我担当。”
那太监平日里也看不惯和珅对乾隆吹牛拍马,对下边的人奸诈刁恶那一套。反正万岁爷有话,这是大家都听见了的,管它是真是假?再说,真要有事,还有刘墉顶着呢!便说了声:“遵旨!”便跨马奔了京城。
那天,乾隆玩得还挺痛快,獐子、野鸡什么的,打得也不老少。第二天,高高兴兴地回到城里,刚进宫就有太监来禀报说:“和珅已伏法。”
乾隆一听,立刻拍桌子瞪眼地大叫:“这,这是谁叫杀的?”
“是,是刘墉传——”太监一句话还没说完,刘墉就大模大样地走了进来。
“你,你为什么叫杀和珅?”乾隆怒冲冲地奔到刘墉面前。
“陛下息怒。您怎么那么健忘?杀和珅是您昨儿个去打猎时说的呀!我还钉问了一句:‘是真的吗?’你说:‘是真的!’”刘墉不慌不忙。
“我,我——”乾隆气得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心里狠狠地骂着:“好你个刘罗锅呀,原来你装傻充愣是在这儿等着我。我算上了你的大当了!”但他也不敢对刘墉怎么着。一是不管怎么说,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二是他还真离不开刘罗锅,没有刘罗锅他就玩不转了。
刘墉呢,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他到底替朝廷、替百姓除了这一大害。(此为民间轶事小段。和珅于嘉庆四年被嘉庆皇帝赐死)
刘罗锅逸事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惟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并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并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并不是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事实上,真正与和珅斗争的是钱沣。
清代:刘墉
堂中了了见文殊,道人心似秋潭虚。不求五欲以自恣,以法为乐喜有余。
青山白云远萦带,碧梧翠竹交扶疏。乞食一钵万事了,洗钵宴坐忘朝晡。
门外红尘坌十丈,尘中有客常崎岖。清谈名理侔卫乐,高论康济追唐虞。
偶来憩息意良惬,尚有客气论贤愚。教乘滋茂信有力,廊庙何必殊江湖。
清代:刘墉
红冰一片凝双魂,江婓夜吊秋烟痕。修顽雪挼弱无骨,对泣余膏咽孤月。
娇怜负转如流弹,觅影不见空折盘。蚌珠拾得无处著,歌怨莫邪声更寒。
江中碧化古时魅,裁佩偏宜素腰腻。唾壶已碎失胭脂,浓入吴波波亦醉。
故宫云老东西迷,十二栏干锁玉肌。吴蚕作茧不裹肉,飞出双蛾向江哭。
乌啼纱绿机声绝,余织青红两雌蜺。青锋祇欲饫蝤蛴,臂上守宫蔫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