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的诗文全集

2月,校《录鬼簿》。录《能改斋漫录》记杜安世一则,作《寿域词》补跋。3月,读《元曲选》,并以《雍熙乐府》校之,作《〈元曲选〉跋》。5月,所译《教育心理学》由学部图书编译局排印出版。6月译作《世界图书馆小史》始陆续刊出。9月,作《〈续墨客挥犀〉跋》、《盛明杂剧跋》、《录鬼簿》补跋。将已刊《人间词话》64则进行修订,并加附记(此稿由俞平伯于1925年标点,次年朴社出版。此为此书最早之单行本)。12月,草《清真先生遗事》、《古剧脚色考》。
1911年,辛亥,宣统三年,三十五岁。
1月,为《百川学海》本《晁氏客语》题跋。2月,为罗振玉创办之《国学丛刊》作《序》,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校《梦溪笔谈》、《容斋随笔》,3月,校《酒边集》、《宾退录》,并分别作跋。校《大唐六典》,并作跋。春,撰《隋唐兵符图录附说》,此为其治古器物学之始(1917年又订正之,成《隋虎符跋》、《伪周二虎符跋》)。7月,见唐写本《太公家教》,作跋将近几年所作校书题跋集成《庚辛之间读书记》,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罗振玉、王国维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侨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三十六岁。
罗振玉藏书运抵日本,存京都大学,王国维与其一同整理,并与日本学者相过从,专攻古史。春,草《简牍检署考》,夏,作《双溪诗余跋》。9月,撰成《古剧脚色考》,10月,《简牍检署考》撰成定稿。
1913年,癸丑,民国2年,三十七岁。
1月,撰成《宋元戏曲考》,并作序(后易名为《宋元戏曲史》)。春,撰《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5月,集1912年和1913年所作诗成《壬癸集》,着手草《明堂寝庙通考》。作《译本琵琶记序》。8、9月间,撰《释币》(原名《布帛通考》)、《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9月辑《齐鲁封泥集存》,并作序。10、11月间,撰《秦郡考》、《汉郡考》(上、下),又草《两汉魏晋乡亭考》二卷(稿本)。
1914年,甲寅,民国3年,三十八岁。
2月,与罗振玉合撰《流沙坠简》,并为之作序,此为近代关于西北古地理的第一篇著作。4月又作《流沙坠简后序》,又成《补遗》一卷,附于书后。6月,代罗振玉撰《国学丛刊序》(后易名为《雪堂丛刊》)。草《宋代金文著录表》,并作序。7月,读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并作跋。9月,撰《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并作序。10月,为罗振玉校写《历代符牌图录》、《蒿里遗珍》、《四朝钞币图录》。岁末,为罗振玉撰《殷虚书契考释》校写,并作序和后序。是年又作《邸阁考》。
王国维的诗文

读史二十首 其四原文

清代:王国维

澶漫江淮万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即今腿髻穷山里,此是江南旧主人。

清平乐 况夔笙太守索题香南雅集图原文

近代:王国维

蕙兰同畹,著意风光转。
劫后芳华仍畹转,得似凤城初见。
旧人惟有何戡,玉宸宫调曾谙。
肠断杜陵诗句,落花时节江南。

霜花腴 用梦窗韵补寿彊邨侍郎原文

近代:王国维

海漘倦客,是赤明延康,旧日衣冠。
坡老黎邨,冬郎闽峤,中年陶写应难。
醉乡尽宽。
更茱萸,黄菊尊前。
剩沧江、梦绕觚棱,斗边槎外恨高寒。
回首凤城花事,便玉河烟柳,总带栖蝉。
写艳霜边,疏芳篱下,消磨十样蛮笺。
载将画船。
荡素波、凉月娟娟。
倩郦泉、与驻秋容,重来扶醉看。

蝶恋花·黯淡灯花开又落原文

近代:王国维

黯淡灯花开又落,此夜云踨,知向谁边著。
频弄玉钗思旧约,知君未忍浑抛却。
妾意苦专君苦博,君似朝阳,妾似倾阳藿。
但与百花相斗作,君恩妾命原非薄。

浣溪沙·月底栖鸦当叶看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代:王国维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谒金门·孤檠侧原文

近代:王国维

孤檠侧,诉尽十年踪迹。
残夜银釭无气力,绿窗寒恻恻。
落叶瑶阶狼藉,高树露华凝碧。
露点声疏人语密,旧欢远处觅。

鹧鸪天 庚申除夕和吴伯宛舍人原文

近代:王国维

绛蜡红梅竞作花,客中惊又度年华。
离离长柄垂天斗,隐隐轻雷隔巷车。
斟醁醑,和尖叉。
新词飞寄舍人家。
可将平日丝纶手,系取今宵赴壑蛇。

读史二十首 其三原文

清代:王国维

及及生存起竞争,流传神话使人惊。铜头铁额今安在?始信轩皇苦用兵。

蝶恋花·斗觉宵来情绪恶原文

近代:王国维

斗觉宵来情绪恶,新月生时,黯黯伤离索。
此夜清光浑似昨,不辞自下深深幕。
何物尊前哀与乐,已坠前欢,无据他年约。
几度烛花开又落,人间须信思量错。

读史二十首 其二原文

清代:王国维

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