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的诗文全集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任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以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掌书记。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返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创作《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和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吕惠卿开始时谄媚王安石,到和王安石势均力敌时,就排挤陷害王安石,比仇敌还狠,世人尤其恨他。到这时,他自知不免受责,请求提举宫观以逃避贬官流放。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
宋代:苏辙
已邀明月出墙东,更遣清风扫庭下。
城上青鬟四山合,门前白练长江泻。
谁家高会吹参差,邻妇悲歌舂罢亚。
二年忧患今已过,一夜清光天所借。
西京诗句出苏李,南国风流数王谢。
已随孤棹去中原,肯顾新科求上舍。
读书本自比嵇锻,学剑要须问曹蔗。
清觞滟滟君莫违,佳句骎骎予已怕。
狂夫猖狂终累人,不返行遭亲党骂。
十年秋月照相思,相従只有彭门夜。
露侵笳鼓思城阙,寒迫鱼龙舞潭下。
厌厌夜饮欢自足,落落襟怀向人泻。
秋深河来巨野溢,水乾楼起滕王亚。
北海孔公虽好客,河内寇君那得借。
是非朝野忽纷纭,得丧芳菲一开谢。
明月多情还入门,流水何知空绕舍。
晨餐江市富鳣鲂,夜宿山村足梨蔗。
坐隅鹏鸟不须问,墙外蝮蛇犹足怕。
娄公见唾行自干,冯老尚多谁定骂。
宋代:苏辙
威动千里肃,恩宽行客留。
従容见少子,风采倾凡俦。
温然吐词气,已觉清且修。
不见十五年,相逢话百忧。
青衫走尘土,白发各满头。
新弃东海邑,愿従北诸侯。
北鄙事方夥,饥馑连戈矛。
盟好未可轻,念当事怀柔。
主将今老成,勉尽良计筹。
宋代:苏辙
羁客不眠诗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
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
知欲访僧同寂寂,应怜病懒畏烛烛。
宿雨初干试火城,端居无计伴游行。
厌看门外繁星动,想见僧窗一点明。
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
宋代:苏辙
赋形已孤洁,发响仍清圆。
潜师本江海,浪迹游市廛。
髭长不能翦,衲坏聊复穿。
瘦骨见图画,禅心离攀缘。
出言可人意,一一皆自然。
问师藏何深,不与世俗传。
旧识髯学士,复従琏耆年。
尘埃既脱落,文彩自精鲜。
落落社中人,如我亦有旃。
柰何一相见,抚卷坐长叹。
归去勿复言,山林信多贤。
宋代:苏辙
故人赠答无千里,好事安排巧一时。
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
枪旗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
〈金线泉,在齐州城南。
〉新诗态度霭春云,肯把篇章妄与人。
性似好茶常自养,交如泉水久弥亲。
睡浓正想罗声发,食饱尤便粥面匀。
底处翰林长外补,明年谁送霅溪春。
宋代:苏辙
城东古道场,萧瑟寒松姿。
出游诚偶尔,相逢亦不期。
酉轩吴越僧,弛担未多时。
言住西湖中,岩谷涵清漪。
却背闾井喧,曲尽水石奇。
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
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
麋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
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
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
门人几杖立,往往闻谈词。
风云一解散,变化何不为。
辩入三昧火,卯塔长松欹。
净老不复出,麈尾清风施。
苏公得罪去,布衣拂霜髭。
空存壁间字,郁屈蟠蛟螭。
知我即兄弟,微官此栖迟。
问何久自苦,五斗宁免饥。
俯首笑不答,且尔聊敖嬉。
我兄次公狂,我复长康痴。
反复自为计,定知山中宜。
但欲毕婚娶,每为故人疑。
君归漫洒扫,野鹤非长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