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的诗文全集

  快阁为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檐楔彩色螭头,梁雕龙画凤,穹顶图饰。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 href="http://www.youmowan.cn/shiren/9061.html">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一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题词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阁下的涪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

书法渊源

前言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我们分别就其行书和草书来探讨其艺术风格形成之渊源。

行书
  宋代近接盛唐,书家很难不受唐代书风影响。但宋代书家更注重内在精神情趣的诉求,因而和案头文牍融而为一的行书手札便成为一个时代书风发展的主流形式。“宋四家”和其他宋代书家的成就无不首先表现在行书上。而且在一大批古文运动领袖的笔墨实践中,自然不会为近时书风所束缚笼罩。自晋代以后,特别是经唐李世民力推王羲之为“尽善尽美”之后,作行书者莫不以“二王”为标准。黄庭坚最早是学时人周越的。大凡学书,学时人容易上手,但同时易流于俗气。随着眼宽识高,黄庭坚很快便转学于“二王”甚至说是《兰亭》。他有一首赞颂杨凝式" href="http://www.youmowan.cn/shiren/11478.html">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羲之书法忽有深悟的感慨自道。
  在笔者看来,黄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甚至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游于苏门的四学上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氏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山谷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山谷,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山谷代笔。

黄庭坚的诗文

残句:吾闻调羹槿原文

宋代:黄庭坚

吾闻调羹槿,异味及粉榆。

子瞻题狄引进雪林石屏要同作原文

宋代:黄庭坚

翠屏临研滴,明窗翫寸阴。
意境可千里,摇落江上林。
百醉歌舞罢,四郊风雪深。
将军貂狐暖,士卒多苦心。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 其五原文

宋代:黄庭坚

三公未白发,十辈乘朱轮。只取人看好,何益百年身。

但愿长今日,清樽对故人。

次韵答柳通叟问舍求田之诗原文

宋代:黄庭坚

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
但令有妇如康子,安用生儿似仲谋。
横笛牛羊归晚径,卷帘瓜芋熟西畴。
功名可致犹回首,何况功名不可求。

六月闵雨原文

宋代:黄庭坚

汤帝咨嗟惩六事,汉庭灾异劾三公。
圣朝罪己恩宽大,时雨愆期旱蕴隆。
东海得无冤死妇,南阳疑有卧云龙。
传闻已减大官膳,肉食诸君合奏功。

不俗轩耐闲轩颂原文

宋代:黄庭坚

不爱孔方乃不俗,放下利欲是耐闲。
棒打石狮子,论实不论虚。

题净因壁二首原文

宋代:黄庭坚

暝倚蒲团挂鉢囊,半窗疏箔度微凉。
蕉心不展待时雨,葵叶为谁倾太阳。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原文

宋代:黄庭坚

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
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
加璧延诸老,櫜弓抚四夷。
公身与宗社,同作太平基。

寄尉氏仓官王仲弓原文

宋代:黄庭坚

啸台有佳人,玄发鉴(上竹下并)珥。
登高歌一曲,听者倾城市。
门无行媒迹,草木倚憔悴。
人物方眇然,谁能委圭币。

晓出祥符趋府原文

宋代:黄庭坚

朝霞藻绘舜衣裳,天碧山青认赭黄。
忆得御炉烟直下,紫宸辞罢过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