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宪宗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5]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 href="http://www.youmowan.cn/shiren/12195.html">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参考资料: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第五十九章

家庭成员

  家世

  先祖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封曹王,武则天掌权时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后被逼迫自杀。唐中宗时追谥为”恭“。

  李偲,李明第五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后被武氏陷害,流放剑南,遂定居眉州丹棱县。 [1]  [11] 

  六世祖

  李瑜,官至长江令。

  曾祖

  李夔

  祖父

  李夙,追赠奉直大夫。

  父母

  父亲:李中,官至朝奉大夫、知仙井监,累赠宣奉大夫。

  母亲:史氏,封硕人。

  妻子

  杨氏,封硕人,赠朝散大夫杨素之孙女,后追封福国夫人。

  子女

  李焘有七子:

  长子:李谦,早逝。

  次子:李垕,官至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三子:李<无+土>,曾任朝散郎、权发遣忠州。

  四子:李塾,曾任承议郎。

  五子:李垡,亦早逝。

  六子:李壁(一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历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懿”。

  幼子:李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官至资政殿学士、知眉州,卒谥“文肃”。

  李焘有六女:

  长女:李均,嫁朝散郎、知果州曹执中(一作同)。

  次女:李元,嫁朝奉大夫、知崇庆府师祖庆。

  三女:李坛,嫁文林郎、汉州州学教授任阜。

  四女:李典,嫁薛纯颖。

  五女:李增,嫁承议郎、充云安军使兼知县事张伸(一作坤)。

  幼女:李堪,嫁朝散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范子庚。

李焘的诗文

谒皇妃墓原文

明代:李焘

谁道皇妃去不还,描眉翠黛宛容颜。画图举目应难尽,绝顶晴明正可扳。

缥缈海云天地外,依稀霄汉丈寻间。俯看支派银河绕,万象文成玉笋班。

制胜楼原文

宋代:李焘

画省容台记并游,相思相望几登楼。
路长久叹音尘绝,事变迁惊岁月流。
合侍钧天终雅奏,却穿巴峡看横舟。
欲酬嘉惠须新语,老觉枯肠不奈搜。

游蔡山原文

宋代:李焘

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
仿佛群仙宅,宫阙曜珠贝。

赠马孝子原文

明代:李焘

风木含悲卧草莱,忽惊霄汉玺书来。乌私独行原天植,龙衮殊褒自圣裁。

名动京华青史纪,光摇岭表紫泥开。芳标不但仪乡国,风轨崇朝遍九垓。

信相院水月亭原文

宋代:李焘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
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
曷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
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题吐珠泉原文

明代:李焘

千古山川秀始开,骊龙珠吐■湖隈。逼人清气泱泱出,透地灵泉滚滚来。

疑是虞廷投此谷,应知周室兆多才。溯洄好鼓乘槎兴,织女池源接上台。

登城东楼有怀原文

明代:李焘

五色云呈考卜初,经营三纪竟何如。道傍谁定千年策,湖里空浮万顷馀。

纵目东楼天作画,乞灵西桂草为庐。聊将一堵兴闾里,先子成城意不虚。

望川亭原文

宋代:李焘

潼川绕郭多名寺,都在少陵诗句中。
西上飞亭更奇绝,水光山色两无穷。

千岁楼成作原文

明代:李焘

圣朝予告辞三楚,帝子遗书问一丘。曾赋小山丛桂树,还教幽壑耸岑楼。

窗含雪岭翻乌鹊,栋倚云峰碍斗牛。罗列石林争献巧,却疑江上即沧州。

题龙鹄山房原文

宋代:李焘

已作清时鸟倦飞,杜鹃更劝阿谁归。
似嫌住处犹城郭,不解推家隐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