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方孝标

方孝标

(1617—?)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原名玄成,避康熙讳,以字行,号楼冈,一号楼江。方拱乾子。顺治六年进士,累官侍读学士。以江南科场案牵连戍宁古塔。释归后因吴三桂招赴云南。吴三桂叛时任翰林承旨,一说入滇后即离去。卒于康熙十九年后。所著《钝斋文集》、《滇黔纪闻》,部分内容为戴名世采入《南山集》。康熙间《南山集》案发,被剖棺戮尸,亲属亦多受株连。 ►的诗文全集

  吴三桂之乱可能让康熙太过嫉恨,因而做过吴三桂属下官职的人同时亦遭康熙愤恨,对于方孝标案,康熙下旨,意思说:此案已经与朝中大臣商议,案子内牵连的方姓人都是十恶不赦,丧心逆狂之徒,那个方光琛还竟然当了吴三桂的丞相,方孝标也曾在吴三桂手下当过大官,这等悖逆朝廷圣恩,为虎作伥之人不对其挫骨扬灰显然不能平朕心恨,康熙还下令将方氏族人迁出原籍,不能留于本地。这样的惩处也太过了,既然已经对方孝标挫骨扬灰,对其子孙、亲族中妻女都流放为奴,还要牵涉其他旁支族裔迁往他地,专制帝王之残忍,不通清理可见一斑。其实在这里康熙帝以及一干查审大员犯了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在吴三桂手下做宰相的方光琛并非是桐城方氏一族,跟方孝标并无族缘关系。方光琛乃安徽歙县人,他的儿子方学诗等人也在吴三桂属下为官,戴名世《南山集》中所提及的方学士并非是指方孝标,而是指的这方光琛的儿子方学诗,康熙还曾问过廷臣,此方学士可否为漏网之方学诗耶,廷臣答说不晓得,由于诗与士翻译为满语后同音,因而将方学诗误以为就是方学士,后来再翻查族谱,采晓得歙洲方氏与桐城方氏并无血亲关系。

  康熙亡故,雍正即位后大赦,受连累的方氏族人也被赦免、准允归回原籍。康熙帝在有史以来的诸多帝王中以圣明卓著,其贤德之名不在唐太宗李世民之下,唐帝李氏一族乃鲜卑后裔这似乎已是共识,李世民胸襟广阔并无华夷之别,也未见其对先朝遗老怀旧之文有杀戮挞伐之事,这康熙皇帝枉亏晓得西方的物理算术,通达之下竟不能容忍几个旧朝年号,其心之“小”也映照出其“卑丑”。而作为戴、方两案的发难者赵申乔更是其心卑鄙,有人议论说是赵申乔之子和戴名世同科,赵诏熊状元,戴名世榜眼,可能因此结怨,此说也有可能,当时戴名世享有盛名,时论也以为状元非戴莫属,但最后钦点的却是赵申乔的儿子赵诏熊。当时人就以此以为赵申乔从中做了什么手脚,可能连戴名世也是如此认为。误会之下,结怨完全可能。若真是如此,赵申乔矫情的说自己忠君爱国与耿直就更显得卑鄙无耻了。

轶事典故

  因著文史者采用南明年号而遭冤狱的尚有这方孝标案,此案由戴名世案牵连而来,两案并案处理,株连受死、入狱、流放者百多人。起于明时的桐城学派在江南影响广泛,桐城学派中的戴名世、方孝标两族乃桐城学派中的佼佼者,甚具威望,方孝标侄孙方苞更是一代文史大家。然而戴名世案发时候,方孝标早已亡故,但满清统治者丧心病狂的竟然将其尸身挫骨扬灰,统治者这样的心胸无不让汉人学子扼腕悲叹。

  安徽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辈辈有才人,文风衍盛不衰,可以称谓为世代书香,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便是近代与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大家如云.。如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治,方鸿寿,方子哥,方兆祥等等,当然钱中书老爷子的小说《围城》里的方鸿渐是不算数的,但也看出钱老以鸿渐姓方,书中也说是历代书香,说不准便是映射这方家。

  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然而方家也曾蒙冤在这文字狱上。

方孝标的诗文

楼暄原文

清代:方孝标

邻园远岫列平原,争带晴光拥筚门。镇日窗凝春气满,小楼人重夕阳温。

吟声金石高能出,世面风霜静者尊。知是天心怜范叔,绨袍尽典不须论。

依韵和鞠存原文

清代:方孝标

此生何意有归舟,风雨江山涕泪收。蓬径特缘求仲扫,剡溪应为戴逵留。

百年摇落甘三己,五岳踟蹰拟《四愁》。人世几回堪聚散,肯教离别易沧洲。

答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 其二原文

清代:方孝标

胡天汉日月,宋代鲁春秋。彤管当年笔,牙签昔日楼。

行厨原自富,腹笥更相谋。茅屋清镫意,宁徒慰旅愁。

答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 其一原文

清代:方孝标

可与言今古,荒边只有君。赋诗能渐朴,观史不徒文。

我已中年后,心难强记分。幸将成败理,抉要与同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