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程颐

程颐

程颐(1033-1107.10.5),汉族,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的诗文全集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程颐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焞四人。”

参考资料:

1、《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2、(宋)程颢 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十二 书先公自撰墓志后.北京:中华书局,1981.07:六四五页

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明道先生墓表 伊川先生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1.07:三三八页

4、朱熹《伊川先生年谱》

程颐的诗文

陆浑乐游原文

宋代:程颐

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舟萦野渡时,水乐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逸谐心赏。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山上。

闻侯舅原文

宋代:程颐

辞华奔竞至道离,茫茫学者争驱驰。先生独奋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阴生阙西。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冠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圣皇赫怒捷书缓,虎侯秉钺驱熊罴。

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蕞尔小蛮何足殄,庶几聊吐胸中奇。

谢王佺期寄药原文

宋代:程颐

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