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实地考察。他在《舆地图自序》中说:每到一地,“往往讯遗黎,寻故道,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他的考察是严格的科学实践,首先是“讯”,即向当地父老乡亲询问古迹、口碑;其次是“寻”,即寻找遗迹、遗址;三是“考”即考证郡邑之沿革;四是“核”,即核实河流山川之名是否有误;五是“验”,即根据自己的考核来验古地图所载是否相符。为了取得科学的结论,他那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为其同时代的文人虞集所称道:遇輶轩远至,辄抽简载管,累译而问焉。山川险要,道径远近,城邑沿革。人物、土产、风俗必参伍询诘,会同其实,虽靡金帛费时日不厌也,不慊其心不止。(《道园学古录》卷四六《贞一稿序》)
通过实地考察,对前人所作进行核对,他发现“前人所作,殊多乖谬”,因而进一步增强了他重新绘制地图的决心,“思构为图正之”。
二是广泛吸收有关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朱思本善于从前人的著作中吸取有价值成果。在《自序》中他历举参考过的地理著作有《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等。当时正值《元一统志》编成。该书初由札马鲁丁、虞应龙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编成,后由孛兰兮、岳铉等据新编的《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等增补,于大德七年(1303)成书,凡1300 卷。该志所引资料,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舆地胜记》和宋、元旧志,江以北大半取材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云、甘、辽则据新志。因此,《元一统志》是汇集当时地理学最新成果的一部全国性地方志。朱思本既有中朝大夫命“随地为图”的任务,因而得以随时“质诸藩府”,查看当地政府部门所藏地理资料和地方档案、方志资料等,当然也可以利用刚刚新编成的《元一统志》。有了这些条件,《舆地图》的绘制就具备了更充实的基础。
朱思本不满足于汉文资料的搜集,而且注意利用藏文等少数民族地理著作。例如,为了弄清黄河河源及其流向里程,“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而以华文译之,与〔潘〕昂霄所志(即《河源志》),互有详略”(《元史·地理志》)。朱思本所译藏文图书中关于河源的记载,《元史·地理志》中有部分摘录,自发源地火敦脑儿至汉地,有较细记载,是黄河上游所经之地的宝贵资料。据此,可知朱思本也是一位精通藏文的翻译家。为了编绘较精确的《舆地图》,在搜集材料方面他是不遗余力的。
元代:朱思本
春到梅边,瑞光浮动香山里。云端微见老人屋,嘹亮欢声起。
滟滟尊浮绿蚁。对红妆、高歌尽醉。彩衣错落,玉树珑璁,人生难比。
谷口家声,户庭蔼蔼传诗礼。天教余庆属伊人,争看南山梓。
那羡东风桃李。向蟾宫、早攀仙桂。恁时须记,老子婆娑,一杯千岁。
元代:朱思本
元代:朱思本
元代:朱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