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37岁 被调任为山西佥事(按察使的佐理官,四品),历任4年,其间审理、处理了大量冤案、错案,确保了一方平安。后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成为一省专管教育、文化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使山西的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建设、戏剧等事业获得极大发展。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46岁 孝宗帝卒,其儿子朱厚照(武宗)继位后宦官当道,忠良受气。
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47岁 辞官还乡。时可恩23岁,次子王申邑19岁。回乡后,适逢母病及卒,守孝3年。其间写出“凝斋笔语”留于后世。
正德四年己巳(1509年)50岁 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长官。时夫人吴萍在家照料父亲,后娶刘文娟为妾。父病及卒再次回王宅赴丧。数月后三子王协邑出生(刘文娟生)。
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52岁 长子王可恩28岁,中进士,被任命为望江县承。
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53岁 朝廷任命鸿儒为南京户部侍朗(尚书副职)。时次子王申邑25岁,庠生。在任3年,主要的政绩是抓好纸币印制、铜钱铸造和金融、财税、商业、外贸的执法,办了许多利国利民之事。长媳李兰君于望江生下长孙王汝愚。
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55岁 春长子王可恩31岁,调任山东宁阳当县令。
正德十年乙亥(1515年)56岁 被调入京城,担任吏部右侍朗(二品),成了朝廷要员。主持考察官吏政绩、官职任免、选贤任能、罢免冗官、惩治贪官、奏提留办事公正而有成效的官员等成绩卓著。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60岁 被任命到南京去当户部尚书,官职提升一级,成为朝廷的一品官员。时次孙王汝鲁降生、王可恩调任池州通判。新上任之初即触及南昌宁王宸濠谋反一案,受命督军饷,父子共同上前线,历42天官军破判王。九月九日因搭背疮发,医治无效而卒。灵柩归里之日,南京10万人送行。在宛城,王爷亲率仪卫部队开道为其送终,大小轿50余顶,车辆100余乘,加上各色执事、陈设、百耍、乐人,浩浩荡荡,摆有3、4里地远,葬于王宅村东北角。朝廷谥为“文庄”。其陵园占地100多亩,内有朝臣名仕的题词数十首,墓西道旁立下马碑一座,文官到此下桥,武官到此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