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罗洪先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的诗文全集

  故事是美丽动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诗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样,倒退几百年,可以算是个完美的解释了。 可是,现代人却需要真实科学而非美丽虚幻。那么,这首诗到底在说些什么呢?

  关键的句子在于“水飘火劫山移步” 。罗洪先作诗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据《太原县志》记载,八年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晋祠山移,既而市楼火。”于是当地人以为罗洪先事有前知,“竟应诗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啧啧称奇。

  其实晋祠一带山峦历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万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别是《太原县志》上记载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闲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极应引起注意。所谓“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风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当成了山在“移步” 。闲居寺山在晋祠以南三里, 与悬瓮山一脉相连。巧的是,山移的这一年,与罗洪先游晋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后句“五十年来帝母临”中“五十”的虚指。

  这绝不仅仅是巧合——从《明史.儒林传》中的寥寥几笔,我们已知罗洪先是一个精通专业的地理学家。 他弃官而遍游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官场的无奈而超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为一个地理学家, 他正好有机会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著作的科学依据。而五十年前的这场变故, 目睹者都还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闻,有所感。

  罗洪先面对晋祠的山水文物, 想起它已历尽的千年沧桑:三家分晋,水灌智伯; 盛唐惊变,火烧晋阳;还有五十年前那场“山移步”的巨变,他身为一个科学家, 却无法解释这样的奇异现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后,牛顿无法解释天体第一次运动的力的来源。 牛顿求助于他的“上帝”,用“科学”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而罗洪先也诚惶诚恐地断定——“五十年来帝母临” ,只有神力才能做到这些,不由得感慨万端,这里真是:“龙蟠虎伏隐真明”啊!

  悬笔碑之谜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当然,美丽的故事还要长久地流传下去,还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正如为了弥补生活的缺憾,虚幻而美丽的戏剧永盛不衰。

罗洪先的诗文

寿桃林一愚伯八十原文

明代:罗洪先

早知世道等浮烟,不恨南枝春色偏。自分若愚甘在谷,岂因抱一学谈仙。

情忘逐子东征日,道合婴儿太上篇。见说伏虔犹强记,将无恩诏访高年。

与荆川夜话直透心源千载一遇达旦不寝原文

明代:罗洪先

一言天所契,千载似俱非。何事声相应,而能心不违。

道从疑后得,机向识中微。大笑重嘲问,狂生或可几。

午日青原山中共善山晴川东廓明水诸公燕序原文

明代:罗洪先

一径穿云万木深,高厓曲槛昼萧森。同心人与兰熏对,多病身逢艾节临。

自笑行踪经石滑,谁从闻性辨钟音。年来渐识窗前草,不借菩提树下阴。

青原山次韵共绪山龙溪原文

明代:罗洪先

春服相寻秋始逢,讲堂分席更朋从。石林清昼挥松麈,山阁微风起暮钟。

道损自甘同辈后,神閒渐识古人慵。溪边夜语休轻答,莫有当年听法龙。

赠九江陈兵宪 其十原文

明代:罗洪先

捷骑朝朝郡国闻,东南财赋正纷纭。将军莫奏铙歌曲,天子曾焚露祷文。

赠泉口果斋侄郡守自嵩明代滇南按察进冬至表原文

明代:罗洪先

缇管吹葭动紫宫,九重献寿万方同。宝函捧自滇南至,玉帛徐从阙下通。

暂代外台遥就日,亲瞻内殿共呼嵩。陟明况值三书考,应宠天书御阆风。

山水四咏 其四原文

明代:罗洪先

岩扉暮自扃,林雪光如曙。何处是梅花,闻香不识树。

赠欧两川年兄移令丹棱原文

明代:罗洪先

忆昔秋风擢桂枝,君当壮年我少时。二十馀载分翠袂,百年万事悲素丝。

君持直道闽水曲,闽水无声向人绿。制锦宁知萋斐成,还珠翻坐泥途辱。

天子能明万里情,贤侯复遣三巴行。行经峡树猿惊夜,泊向岷江雪照城。

已知塞马未终失,更怜涸鲋难相恤。即今科责百费兴,里中流析谁能结。

愿君早为医疮痍,成都之西多远夷。我已卜筑山中奇,石莲袅袅含春姿。

他年问政如相见,莫诮山人与世遗。

秋至 其一原文

明代:罗洪先

君子悲行役,行役别父母。时运促人老,山川惊险阻。

悠悠南浦云,落落西山雨。感此不能欢,独立向江渚。

屠竹墟有贻次答原文

明代:罗洪先

中年学道负心期,始信杨朱亦泣岐。扰扰渐忘聊自遣,空空仅似有何知。

倘逢南郭堪相偶,解读西铭不恨迟。底事别来如对面,问君可是破群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