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投杼
成语名称:曾母投杼
成语拼音:zēng mǔ tóu zhù
成语简拼:zmtz
成语意思: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成语例子:联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
近义词:曾参杀人
成语繁体:曾母投杼
感情色彩:褒义词
常用程度:生僻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流言可畏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名称:断杼择邻
成语拼音:duàn zhù zé lín
成语简拼:dzzl
成语意思: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成语名称:明珠暗投
成语拼音:míng zhū àn tóu
成语简拼:mzàt
成语意思: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成语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成语名称:明珠夜投
成语拼音:míng zhū yè tóu
成语简拼:mzyt
成语意思:投:抛掷,丢弃。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和赏识,或好人误入歧途。也比喻珍贵的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成语出处: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六经》虽美,不通其义,不识其字,则如明珠夜投,按剑而怒也。”
成语名称:明珠投暗
成语拼音:míng zhū tóu àn
成语简拼:mztà
成语意思: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鱼肉。”
成语名称:有国难投
成语拼音:yǒu guó nán tóu
成语简拼:ygnt
成语意思:有国家却不能回去。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我这里叫尽屈有谁来分剖,送的我眼睁睁有国难投。”
成语名称:曾经沧海
成语拼音:céng jīng cāng hǎi
成语简拼:cjch
成语意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成语名称:木公金母
成语拼音:mù gōng jīn mǔ
成语简拼:mgjm
成语意思: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成语出处:宋·张元干《瑞鹤仙·寿》词:“对木公金母,子孙三世,妇姑为寿满酌。”
成语名称:曾不惨然
成语拼音:zeng bu chan ran
成语简拼:zbcr
成语意思:竟不觉得惨痛。
成语出处:
成语名称:曾参杀人
成语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成语简拼:zssr
成语意思:比喻流言可畏。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成语名称:曾子杀彘
成语拼音:zēng zǐ shā zhì
成语简拼:zzsz
成语意思:彘:猪。指教育孩子说实话,要以身作则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